本篇投稿人回顧當初留美在外的重重難關與艱辛,在過程中父母的鼓勵以及支持,是他重要的支柱,所以在回顧這段人生的旅程時,想寫下對他們的感謝。
旅沐歐得感謝您的分享,祝,一切順心
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otes/wei-hsiang-hung/%E5%B9%B3%E5%87%A1%E5%B0%8F%E4%BA%BA%E7%89%A9/10151176956672980
夏日的晚間七點十分,悶熱的夜市廣場中
滴著汗的年輕爸爸正組裝著鐵架與木板
年輕的媽媽牽著一個小男孩往飲食攤位的方向去
趁著生財器具還沒組裝完成的空檔先讓小男孩填飽肚子
二十分鐘後回到攤位開始鋪貨,吊掛一套一套的成衣
他們是賣休閒成衣的...
此時換爸爸去吃點東西準備開市
這是民國七十年後的經濟開始起飛時
"小人物"的生活場景。
小男孩就讀小學低年級,喜歡甜食的年紀
央求著爸爸到對面的冰淇淋攤位買杯十元的可口可樂
無理取鬧的煩了好一陣子後,換來了一個巴掌與一頓好罵
男孩只能跑回去小發財車裡生著悶氣,認為爸爸很小氣
懵懂無知的他並不瞭解父親的付出
他不曉得在那個週休一日的年代
身為電信局公務員的爸爸,每天八點上班到五點半後
還要接著趕往夜市工作到午夜的辛勞。
而夜市的生活相當多元,各式各樣的攤販與商品
往來著各種客層的消費者,也瀰漫著各種喧鬧的聲音
客人們正殺著價;攤販間聊著今晚的生意;管委會的人在收著租賃費
在這個充斥著藍白拖與紅白塑膠袋的廣場。
升到小學高年級的小男孩依舊穿著對面鞋攤買來的運動鞋
他一直想要一雙名牌的球鞋
總覺得穿夜市一雙一百五十元的鞋比不上人家
年輕的媽媽會跟小男孩說:
「人的努力是不分背景的,物質生活雖然有分高與低
一雙標著價錢的名牌球鞋,擁有的只是短暫的虛榮感
但人的質感是自己創造的,你想要你的鞋是名牌呢?還是你自己就是名牌呢?」
當時的他不懂...
在這個平凡的家庭中,家庭教育卻不樸素
這對年輕的夫妻,在上一代不重視教育的體系下,加上原生家庭的窮困
讀完國立高職後,早早就出社會打拚了。
相當勤儉的爸爸,把他的一切都省給了家庭
憨厚少話的公務員個性,對孩子的溝通與愛常常只藏在行為裡,不曾說出口...
覺得爸爸很小氣的男孩在二十年後的一通越洋電話中...
理解了父親對家庭的理念。
男孩:「爸,畢業後的實習工作很有可能會沒有給薪,
這樣的話,我想直接回台灣找工作。」
爸爸:「沒薪水也沒關係,重要的是經驗,
就儘管留著實習,生活費不用擔心。」
當時儲蓄十元可樂背後的意義
隱藏的是如此長遠的考慮...
思維很前衛的年輕媽媽
認為教育不只是社會的責任
應該從家庭單位開始打基礎
計畫在小男孩準備升國中的那年
便收起了收入還不錯的夜市生意。
她覺得小孩子該學習的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
還有父母親自身的社會行為所能帶給他的視野
收入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,更不是人生的主要目的...
當時對物質的割捨卻讓她在未來獲得了更多。
年輕媽媽總是告誡著小男孩:
「 投資自己,不斷的學習才是自身價值的永續經營。」
當然,她自己也以身作則的投入了社會服務的團隊中
加入了許多服務性質的社團
開始了多元的學習,也走上了嶄新的人生道路。
這對平凡的小人物生活反映出的是社會最基層的寫照
沒有先天背景,也沒有後天的運氣...
只有一個簡單卻務實的想法:
以教育為根基,培養下個世代的未來;
積極對社會付出,讓下個世代有更好的環境。
如今,年輕的爸爸與媽媽不再年輕
小男孩也長大了,但在男孩的眼中
父母親並沒有變老或變得固執...
他們面對生活的心境反而更能彈性的思考,面對社會的心態也充滿了熱情的抱負。
某一天,男孩正在紐約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,是個老大不小的學生
他美麗亮眼的媽媽忽然捎個訊息來
要男孩寫出心中的爸媽,社會經驗還很淺薄的他
試圖以複雜的用字遣詞雕琢文章,與邏輯語句條列出他們的優點
卻發現父母對他的影響是深植在生活中的每個觀念與思想中
難以歸納或演繹成文字來表達...
最後他採取以回憶的方式來寫下他對父母親的認知。
出乎意料的是,藉著回想過去的生活故事
男孩再度體會了父母親草根性的本質
也看到了他們這二十年的自我改變,與對社會的積極適應
無論是在教育下一代的觀念、在人際相處的學習、對社團的貢獻與對社會的責任等各層面
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新知識的注入下
能以傳統的本質去調整與對應來自新文化的衝擊
對男孩而言, 父母親的小人物智慧一直在前方引導著他學習與成長...
他們,不只是平凡的小人物。